摘要: 《检察风云》杂志社社会工作站河南站讯(记者 魏健 张嘉昕 郑州报道)一张栩栩如生的图像刻画在一个蛋壳表面之上,后面是镂空的雕刻纹理,整个物体给人以精致唯美的感受,这就是神奇而特殊的蛋雕艺术。丁洪波是南阳蛋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小受父辈的影响走上了艺术创造之路,在蛋壳上进行雕刻创作已经十几年了。
《检察风云》杂志社社会工作站河南站讯(记者 魏健 张嘉昕 郑州报道)一张栩栩如生的图像刻画在一个蛋壳表面之上,后面是镂空的雕刻纹理,整个物体给人以精致唯美的感受,这就是神奇而特殊的蛋雕艺术。丁洪波是南阳蛋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小受父辈的影响走上了艺术创造之路,在蛋壳上进行雕刻创作已经十几年了。
( 蛋雕艺术)
蛋雕是在飞禽类蛋壳上刻琢成画的一种民间手工艺品,可在飞禽类蛋壳上刻琢成画,融和了绘画与雕刻,以浮雕、阴雕、阳雕、透雕、镂空等雕刻手法体现出各种精美的图案。
蛋雕的来历颇有渊源,早在明清时期,民间在喜庆婚娶、祝福庆寿、喜得贵子时,为图吉祥如意,就有了赠送红鸡蛋的习俗。当时在北京一带更是流行此风,而且用量也相当可观。于是就有一部分人摆摊设铺,专门卖红色染过的鸡蛋,称其为“彩蛋”。发展到后来,商贩们又在彩蛋上画些花鸟、鱼虫、脸谱等图案,以图生意兴隆,由此延续有了蛋雕艺术流传至今。
在拥有2000多年的历史名城南阳,是楚汉文化的发源地,在这里曾经孕育出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商圣”范蠡、智圣诸葛亮、谋圣姜子牙、名相百里溪等历史名人,蛋雕匠人丁洪波就出生于这个人杰地灵的城市。
(匠人世家的传承)
丁洪波成长于匠人世家,自幼热爱中国传统民间文化,并随父学艺,青年时期,跟随其父创办的南阳市环东木竹工艺厂工作,专业钻研雕刻技术。
小时候,父亲对丁洪波的要求也非常严格。每天丁洪波放学后,父亲都让他磨筷子;一到放假,父亲就让丁洪波学习在木板或者葫芦上烙画和雕刻。父亲曾说过,在学习雕刻的时候,自己就不再是他的儿子,而是他的学生。然而正是父亲的这种严格要求,才造就了今天的丁洪波。
父亲还是一个很有远见的人,他让丁洪波学习家里传下来的雕刻技术,让丁洪波的弟弟丁洪强学习烙画技术。如今,丁洪波是南阳市的“蛋雕”非遗传承人,丁洪强是郑州市的“烙画”非遗传承人。
(传承蛋雕艺术)
为了事业发展,丁洪波曾拜访诸多名师,热身全心投入蛋雕艺术。尤其近年来在鸵鸟蛋壳雕刻艺术上,推陈出新,精益求精,其作品赢得了海内外艺术爱好者收藏。
由于蛋雕是在薄薄的蛋壳之上刻画的,所以创作难度非常之高,又要把图案完美的在外壳表面一刀刀刻出,又要保证外壳的完整度。在刚开始联系的时候,他经常因为用力过大导致把蛋壳捏碎,甚至在关键的时候刻刀把蛋壳刻漏,导致前功尽弃,所以说蛋雕不仅考验着他们精湛的雕刻技艺,更是对手艺人平静内心的一种磨练。
一件蛋雕艺术作品,从选材到最终作品的完成一般要耗时三四天,复杂的往往需要两三个月。在清理蛋壳内部时一定要深入的清洗,否则蛋壳会发臭,成 " 臭蛋 "。
每天,丁洪波都会早早起来,准备所需的工作材料,按照清空蛋体、清洁风干、定标绘图、精细雕刻、清理装饰这几个步骤进行制作,最后形成了极富观赏价值的蛋雕艺术品。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坚定不移的坚持蛋雕雕刻的创作,并不断改进创新这项技艺,只有这样,才能让蛋雕艺术更好的传承下去,为中国非遗的发展助力”丁洪波这样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