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它改变了人们的教育观念和传统的教学方法,对我国基础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课堂教学作为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渠道,其有效性是评价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有效课堂教学需要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开放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愉悦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自身引导作用,改变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探究策略研究应立足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一个问题比十个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出示一个实际生活中的算式“8+6=?”。问:“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吗?”有的同学很快说:“8+6=10”;有的同学说:“8+6=12”;还有的同学说:“8+6=14”。我引导学生思考后提出了两种算法,学生比较后得出结论:“8+6=14”更简便。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提供自主探究空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从未知到已知、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要让学生经历这一过程,教师必须为他们创设一定的情景,让他们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我先让学生自主探究:把一个长为30厘米的长方体长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长为多少厘米?分出几份?怎么分?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分析讨论等活动,得出结论:每份是30厘米。我又提问:“你是怎么算出来的?”让学生借助学具去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样既能给学生提供充分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又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只有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才能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使他们主动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三、重视教学过程,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从学生实际出发,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特点,把知识的形成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研究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避免简单地把结论传授给学生。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时,让学生先在小组内合作交流操作,然后小组派代表到黑板上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当学生汇报时,我只简单地指出:“你们能根据自己的操作给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出图形面积吗?”这样的评价方式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局面,既肯定了学生学习的成果,又给予他们表现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这种评价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周口市六一路小学 顾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