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减政策概述
双减政策,即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是我国教育部门针对当前教育领域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特别是学生学业压力过大而推出的一项重要举措。双减政策的目的是营造一个更加宽松、健康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在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中,我们必须遵循双减政策的导向,确保作业量适中、质量上乘,既能够巩固学生的知识,又不至于给他们带来过大的负担。
二、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现状分析
当前,小学数学作业存在一些问题,如作业量偏大、内容单一、缺乏创意等。这些问题导致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感到枯燥乏味,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传统的作业评价方式往往只注重结果,忽视了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思考和探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数学素养。
三、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探讨
1.强化重点难点,提高作业质量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数学作业的设计应更加注重“质”,而非过度侧重“量”,这要求小学数学教师遵循适量化的原则进行作业设计,避免设计过量作业而占据学生过多课外时间。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围绕具体教学目标,强化重点难点,降低机械性、重复性作业设计,有效促进学生学业进步。比如,在《认识图形》一课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够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图形,教师可在课后设计探究性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留意自己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具有长方形特征、哪些图形具有正方形特征等,以拓展提升学生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感知到“面在上”的内涵。在完成上述过程的同时,学生将能做到“熟能生巧”,引导学生以更高的效率和更高的质量完成对重点难点知识的领会掌握,提高学生数学水平。
2.以典型题目构建解题模式
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效规避在同类数学题目上犯同类型错误,教师可充分挖掘典型题目的重要价值,引导学生全面掌握蕴藏于经典题目背后的数学原理与知识,避免因重复犯错而加重课业负担。通过运用典型题目,学生可在潛移默化过程中构建形成相应的解题方式,在面对同类型数学题目时,自然而然地形成解题思路,对于提升学生数学综合素养具有积极作用。比如,在《除法》一课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具体教学目标任务,运用教材中的典型例题,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探索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掌握正确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同时,围绕学生日常生活,让学生谈谈除法算式所包含的意义,并由学生自主完成相应作业任务,掌握有关除法计算模型的知识。
3.注重思维培养,设置思考作业
数学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关键价值不言而喻,这是最终整体教学效果的重要外在表现。教师应将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置于教学过程中更重要的位置,并通过涉及思考型作业,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开拓性思考,充分体现学生在作业设计中的个性化与差异化。
在小学阶段,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不同的学力特点,教师应充分体现学生在完成作业中的主体性地位,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数学思维。以《时、分、秒》一课教学为例,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使学生认识钟面,认识时、分、秒等时间单位,学会正确读写钟面上的时间,教师可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课后体验本课内容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将具有拓展性与开放性特点的问题作为作业内容,可有效提升学生数学思维。
4.运用多样化作业设计方法
现代多元化教学理念的深化运用,为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选择余地,使得传统教学环境下难以完成的高效作业设计任务更具实现可能。因此,教师可运用多样化作业设计方法,不断丰富作业设计内涵,提升作业设计的整体价值。比如,可采用生活型数学作业设计方法,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主动运用数学计算方法计算生活中的各类事物,将数学知识转换为提升生活趣味的工具,增强对知识点的记忆;可采用表演型数学作业设计方法,让学生按照特定角色,对数学题目中的提到的人物或事物进行角色表演,既能够拓展学生思维,又能够对笔算计算结果进行检验。同时,教师应注重观察学生作业的完成效果,并及时调整与改进作业设计方式,使学生真正感触到数学知识的无穷奥妙。
总之,在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应该遵循适量性、多样性、层次性、创新性和趣味性的原则和目标。通过选择合适的内容整合、采用创意和趣味性设计、实施分层和差异化策略、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以及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等方式来优化作业设计,以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周口市六一路小学 朱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