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鉴定崇尚客观、理性、公正,鄙视光环、头衔、地位、履历、年龄、职位、职务和职称。可悲的是在当今的古玩鉴定行业和领域,靠职称、头衔唬人,靠年龄、履历蒙人,靠光环、地位骗人者若过江之鲫,熬年头混饭吃、捞名头骗饭吃、找由头蹭饭吃的所谓专家、学者、教授、研究员比比皆是,为人民币服务、替人民币办事、看人民币说话者大有人在。专业水平之低下、道德操守之卑微、言语表情之狂妄简直令人发指和齿寒。
古玩鉴定是古老的新领域、新天地,因而需要新方法、新思维。可惜由于古玩鉴定开放时间的短暂和理论探讨的缺失与实战经验的残破,导致古玩鉴定领域里的重重误区与层层迷雾,问题突出、矛盾尖锐、后果严重,以学者为专家,理论化、理想化、教条化、简单化、玄虚化、程式化、表面化等问题严重而突出。
古玩鉴定是一项实战性、实用性和实效性都极强的科学、严谨而严肃的系统性、工程性工作,其首要的、核心的任务就是区分新旧、辨识真假、甄别伪赝。而学者由于工作的环境、对象、氛围的局限,实战上手的机会并不多,很多学者自己并不同时也是同类研究对象的收藏家甚至收藏者,他们大多仅仅局限并满足于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的搬运、转述、整理与研究,而他们关注、探讨和研究的对象、范围和程度,都严重脱离古玩市场的实际,严重背离古玩鉴定的立场、方法和原则,理论化、理想化、教条化问题突出,毫无针对性、区分性、实用性和实战性、实效性,以现成的考古鉴定的理论体系、方式体系、方法体系生搬硬套古玩鉴定,其结果就是眼高手低、漏洞百出,或指真成假,或认假为真,或辨新作古,或论古做新,外加简单化的粗暴、玄虚化的解说、程式化的刻板、表面化的肤浅、威权化的自得、金钱化的取向,把古玩鉴定的市场闹得是鸡飞狗跳、莫衷一是,因为崇尚金钱,会不惜出卖良知。
学者不等于专家。很多人以为学者就等于专家,学者就都是专家,学者甚至优越于专家。其实不然,学者就是学者,学者绝对不等于专家。学者与专家之不同在于:学者专理论、长理论、擅理论而少实践、缺实战、不实用,而专家则正相反,重实践、尚实用、善实战,至于理论则因人而异,总体而言远不如学者理论的系统、细致、严谨和周密,或多或少、或长或短,实用即可、够用便罢。一言以蔽之,学者是理论家,而专家是实战派。理论与实践当然是密不可分的,世界上没有纯粹的理论家,也没有纯粹的实战家。但他们毕竟术业有专攻,倾向各不同。不是说学者就不如专家,也不是说学者就没有用武之地,更不是说理论和理论研究就毫无意义和价值;而是说学者和专家各有自己的领地和专长,可以互相渗透、修炼和转化,却不可以互相替代和取代;学者的本份在专家未转化为学者之前是不能胜任的,不胜而任就会出丑、露怯、丢人,同理,专家的工作和任务在学者未锻炼、转变为专家之前也是不能越俎代庖的,硬要舞刀上阵则必然力不从心、手不随眼、脚不跟步,漏洞百出、饴笑方家!古玩鉴定属于实战性而非理论性的具体工作,只有懂理论又重实践的专家才能胜任,如果把不是专家的学者当成专家来看待和使用,结果是学者不仅难堪此任,还会让理想主义、教条主义泛滥成灾。
真与假、新与旧、好与坏、仿与赝将起来、论起来、说起来似乎是简易与简单,但真正看起来、辨起来、分起来却又格外的复杂与难办。因为在历史的传承过程中,古玩的真与假、新与旧、好与坏、仿与赝并不是水火不容、泾渭分明的,而是鱼目混珠、泥沙俱下、错综复杂的,既有被历史尘封、遗忘和遗弃以至于破败疲敝、混迹于破烂垃圾中的奇珍异宝甚至国家重宝,也有乔装打扮、扭捏作态、蒙人骗世的假赝之流,既有被扭曲、篡改的真品甚至珍品,更有作伪、作旧的新货,既有光亮如新的老货,又有老态龙钟的新品。也许似是而非,也许似非而是,也许真中有假,也许假里显真,真是令人可以充分体味假亦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至幻绝境。没有火眼金睛的好眼力,没有降龙伏虎的真功夫不晕头转向、无所适从才怪呢!
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找到一把能够涵盖古今、举世公认、屡试不爽的金科玉律式的尺子,可以准确无误地来丈量、明辨、区分、标识和定性古玩的真与假、新与旧、好与坏、仿与赝。有人说看胎质的构成和颜色就能准确地区分真与假、新与旧、好与坏、仿与赝。果真如此吗?事实早已充分证明,无论是宋代的香灰胎,还是元代的糙米胎,亦或康熙的糯米胎,新旧、真假、好坏、仿赝已一般无二、如出一辙。有人说看底足足以明新旧、真假、好坏、仿赝,还有人说看釉色、釉质、釉厚,有人说看器型、文饰、做工、手头、重量甚至声音、气味和味道等等等等,千奇百怪、五花八门、不一而足,但事实也都充分证明,没有任何一种方法、任何一种途径、任何一种技巧可以作为一种标准、一种依据、一种尺度去准确、精密地辨识、区分、标示真与假、新与旧、好与坏、仿与赝。
很多所谓的密要、诀窍、绝招、经典都不具有概括性、典型性、指导性、示范性和可操作性,其说法的本身也许是真实而正确的,但却具有独特性甚至唯一性,其经验和过程均不可重复和复制。也就是说此对而彼错、此正而彼误、此通而彼滞,看似头头是道的理论和说法在实践中却并不能左右逢源、上下贯通、前后照应,而是四处碰壁、一塌糊涂。这充分说明,前面所有关于古玩鉴定的理论探讨和工作实践都统统停留在浅表化、个性化、具体化的肤浅阶段,距离抽象化、典型化、概括化、真理化的实质性阶段还有相当遥远的空间和差距。
面对纷繁复杂的古玩传统和现实情况,没有一个人能以简单的理论化、理想化来甄别鉴定,也没有一个人凭一己之学做到一票否决或一票肯定。文玩背后的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是中国祖先、祖辈们创造的人文文明。一件古董,它的背后可能有一个也可能是无数个不为人知的故事,它代表不仅仅是中国祖先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作为学者研究它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作为鉴定专家自然要求自己的职业操守,在浩瀚的文玩市场里寻得真宝,担当着保护真宝贝的义务和责任,发掘历史、传承文明、保护市场、发扬收藏人爱宝护宝的精神。(河南省收藏家协会常务副会长、河南省收藏家协会古陶瓷研究所所长、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创始人刘一田 编辑 魏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