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城市治理体系的基本单元。怡园社区成立于2006年,作为太阳岛街道早期建成的社区之一,承载着城市变迁的印记。辖区涵盖四个老旧小区,基础设施陈旧、公共空间局促、适老化程度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治理难度不断加大。尤为突出的是,社区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近40%,高龄、空巢、失能半失能老人比例显著高于周边社区。面对资源有限、需求多元的复杂局面,怡园社区党总支深刻认识到:破解老旧小区治理困境,核心在党,关键靠党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基层工作,千头万绪,要想抓实抓好、抓出成效,必须牢牢抓住基层党建这个“牛鼻子”。
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我们创新探索“红烛银龄”党建品牌,以组织力量聚合资源、以先锋行动破解难题、以邻里温情化解矛盾,在有限条件下开辟出一条党建引领社区善治的崭新路径。
一、筑牢“红烛”根基,织密组织体系,变“管理末梢”为“治理枢纽”
支部建在网格上,责任落到楼栋间:基层,处于党同群众连接的“最后一公里”,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为民的事没有小事,要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办好。社区虽小,但连着千家万户。社区很重要,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很多工作都要靠社区去完成。我们把工作沉到基层,了解老百姓的所思所想所盼,根据大家的需求来做我们的工作。社区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赢得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拥护。社区党总支打破原有单一支部架构,依据地域相近、人员相熟原则,将五个小区划分为8个党建网格。每个网格建立实体化党小组,由社区“两委”骨干或优秀退休党员担任组员,并吸纳物业代表、热心居民党员加入支部。网格支部成为上传下达、左右协调的核心节点,确保党的声音穿透“最后一米”。网格党支部持续深入摸排民意、反复协调各方诉求、逐户解读政策红利,把社区工作做到位做到家,在办好一件件老百姓操心事、烦心事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真正使千家万户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让党的旗帜在社区群众心目中高高飘扬。
党员亮身份践承诺,激活“神经末梢”:社区党总支为195退休党员和25名在职党员精准设岗定责,组建政策宣传、矛盾调解、环境监督、为老服务等特色功能党小组。老党员张志泉同志主动认领“睦邻调解员”岗位,凭借数十年积累的威望和人情练达,成功化解多起因公共区域占用、管道维修等引发的邻里纠纷,被居民誉为“社区和事佬”。通过“承诺—践诺—评诺”闭环管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楼前屋后、家长里短中得以具象化呈现。
盘活阵地强功能,打造温馨“红色港湾”:面对空间不足窘境,社区党总支巧妙整合资源,将闲置边角空间改造为“红烛驿站”微阵地,在世财滨江音乐花园、美域江岛等小区建成3个站点。驿站虽小,功能俱全:既是网格支部议事厅、政策宣传角,也是便民服务点、邻里会客厅。依托驿站定期开展“书记下午茶”、“民情恳谈会”,居民在家门口即可反映诉求、参与决策。社区党总支还联合驻区单位党组织,将单位会议室、活动室等资源纳入社区共享“红色资源池”,定期面向居民开放,极大拓展了服务空间,变“碎片化”为“整体化”,让组织阵地真正成为凝聚人心的温暖灯塔。
二、聚焦“银龄”所需,深化精细服务,变“被动响应”为“主动关爱”
“红色代办”温情相伴,破解老人办事难:针对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行动不便等痛点,社区党总支牵头组建以党员为骨干、社工和热心居民共同参与的“红色代办”志愿服务队。为特殊老人提供政务代办如高龄津贴认证、医保社保代缴、生活缴费、预约挂号等高频事项上门服务。在去年社保认证高峰期,代办队主动上门为15位高龄、病弱老人完成认证,确保待遇按时发放。一位独居老人动情地说:“以前跑一趟社区腿脚不便心里发怵,现在打个电话,‘红马甲’就到家了,真是帮了大忙!”
健康守护精准直达,筑牢生命防护网: 社区党总支整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药店、公益医疗组织等资源,构建“红色健康守护联盟”。每月在社区“红烛驿站”或小区广场举办“健康大讲堂”和基础体检(测血压、血糖等),普及老年病防治知识。设立“应急药箱共享点”,倡导居民捐赠富余常规药品,为突发急需的老人提供及时援助,为银龄生命健康筑起坚实屏障。
三、激发“银龄”活力,推动互助共享,变“服务对象”为“治理力量”
培育“银龄先锋”,释放长者正能量:社区把老有所为同老有所养结合起来,研究完善政策措施,鼓励老年人继续发光发热,充分发挥年纪较轻的老年人作用,推动志愿者在社区治理中有更多作为。社区党总支深刻认识到,低龄健康老人是社区的宝贵财富和潜在治理力量。积极发掘有热情、有专长、有威望的老党员、老模范、老教师,组建“银龄先锋”志愿服务队。依据个人特长,设立“红烛宣讲团”(老党员讲党史、家风故事)、“巧手帮帮团”(擅长缝补维修的老人服务邻里)、“墨香怡园社”(书画爱好者美化社区、教学传承)等特色分队。老党员吴瑛琦同志作为“红烛宣讲团”骨干,用通俗语言讲述亲身经历的社区变迁和党的惠民政策,深受居民喜爱。这些“银龄先锋”在服务他人中实现价值,成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凝聚邻里和谐的重要力量。
搭建“老帮老”平台,激活邻里内生力:社区党总支委精心设计互助养老模式,鼓励低龄健康老人为高龄、失能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陪伴聊天、代买代办、简单照料等服务。通过“老帮老”,不仅缓解了专业照护力量不足的压力,更在社区内营造了“今天我帮你,明天他帮我”的温暖循环,邻里守望相助的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赋能“长者议事会”,实现社区共建共享:社区党总支牵头成立由老党员、楼栋长、居民代表组成的“怡园长者议事会”,赋予其对社区重大事项的建议权、监督权。议事会定期召开会议,围绕老旧小区改造、公共空间微更新、为老服务项目优化等议题展开讨论,形成共识性意见提交社区“两委”决策参考。议事会成员广泛收集老人需求,提出增设适老、带扶手休憩长椅等建议,全部被采纳并落地。现在在新新怡园小区的广场上,新添了几组适老化改造的桌椅。这些桌椅采用防滑防撞的圆角设计,椅背微微倾斜,让老人坐着更舒适;桌面高度适中,方便放置茶杯或拐杖。木质与金属的结合既耐用又美观,周围还预留了轮椅停放的空间。傍晚时分,总能看到三三两两的老人围坐在这里,下棋、聊天,或是安静地晒太阳,成了小区里一道温暖的风景线。改造后的花园已然成了老人们休闲社交、锻炼身体的“网红打卡地”。
怡园社区以“红烛银龄”党建品牌为引擎,在老旧小区治理的艰难土壤中深耕细作,探索出一条“组织强基、服务精准、银龄赋能”的特色路径。我们深刻体会到:
党建引领是定盘星:只有建强组织堡垒,延伸组织触角,才能有效整合资源、凝聚共识、攻坚克难。
聚焦需求是出发点:必须精准把握居民,尤其是老年群体的急难愁盼,以“小切口”解决“大民生”,服务才有温度、治理才有根基。
激活内生力是关键点:善于发现并激发居民尤其是低龄老人的主体作用,推动从“被服务者”向“服务提供者”、“治理参与者”转变,是老旧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
精细服务是生命线:在资源有限条件下,更要追求服务的精准化、人性化、可持续化,于细微处见精神,在持久中显成效。
坚持党建引领聚合力、服务为本促发展。怡园社区的实践昭示,老旧小区并非治理的“洼地”,而是创新与温情的沃土。在党的旗帜引领下,每一根“红烛”的微光汇聚,足以照亮“银龄”幸福晚晴;每一位长者的智慧与力量被激活,便能铸就社区善治的坚实根基。我们将持续深化“红烛银龄”品牌,不断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新机制、新方法,让怡园社区这个“老”家园焕发出更加温暖、和谐、充满活力的时代“新”光彩,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人民群众的幸福家园。
编辑:杨坤 供稿:胡万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