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社区办事>党政综合

中华至德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源泉

来源:检察风云河南|发布时间:2022/5/20|点击:26558
摘要:


       遵循“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大力宣传和推动“法德并举”的理念和方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全民族道德素养,并使之成为中华民族自觉的信仰追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基础和根本保证。为此,务必大力研究至德文化、弘扬“至德精神”、传播至德文明、陶冶道德情操、构建和谐社会、加强人文交流、促进世界和平。

一、中华至德文化的内涵及其中华“至德精神”的精髓

中华民族追溯至伏羲“一画开天”以来已有七千多年的文明史,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尤其是蕴含的丰富的道德思想和道德规范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一个民族、一个人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价值。崇德向善、积善成德、明德惟馨、见贤思齐、礼义廉耻是我们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炎黄立德、尧舜尚德、大禹贤德、比干谏德、周(太)王崇德、泰伯至德等等圣贤明君以身垂范、明德铭理、弘德养道。党和国家领导人可谓是崇德、尚德、尊德、好德、弘德、讲德、修德、养德、积德、厚德、遵德的至德圣贤和伟大领袖。

中华至德文化即是至高无上的道德文化,是中华“至德精神”的提炼和升华,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是中华民族之“根”、之“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联合国宪章“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与之一脉相承,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愿望和要求。

中华“至德精神”旨意是“至高无上的道德精神”,其精髓为“谦让和合、开拓创新”。它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华夏文明的灵魂,它涵盖真、善、美、忠、孝、贤、尊、遵、爱、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悌、融、和、合、谦、慈、怜、济、亲、宽、恕、中、韧、忍、恒、敬、奉、廉、耻、明、理、正、公、平、直、谏、诚、勇、志、容、慎、敏、惠、勤、学、严、责、实、修、悔、思、悟等等德学思想。伏羲天道、神农尝草、炎黄济民、尧舜禅让、大禹治水、后稷播种、比干谏圣、周礼文化等等,使中华民族积淀了丰富的德学文化。3200多年前,古公亶父(周太王)创立西岐文明(周礼文化),使中华文化发扬光大;作为周太王长子的泰伯公(吴泰伯),三让王位于幼弟季历(周文王之父),浩光盈天,功盖乾坤;710年后,孔子在全面研究了泰伯公三让天下的伟大壮举及重大意义后,肃然起敬,赞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论语》中第八篇【泰伯篇】记载);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因泰伯公的“至德精神”而将其列为【泰伯第一世家】(孔子列为第十七世家)倍加颂扬,从此泰伯公被世人尊为“中华德圣”。中华“至德精神”可谓是中华民族精神之灵魂。几百年后,孕育派生出道家、儒家、法家等百家学派虽各成体系,但都离不开中华“至德精神”的引领和指导,都是不同程度的对中华“至德精神”的传承和弘扬,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可谓是崇德、尊德、好德、明德、美德、文德、师德、讲德、守德的至圣先师。

二、中华至德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战略任务,强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神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要切实抓紧抓好。我国是一个有着十三亿多人口、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国,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为此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区分层次、突出重点。第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充分发挥优秀典范人物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带动广大人民群众。第二,要从娃娃抓起,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之中,体现在学校日常管理之中,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真正培育起来。广大青年要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身体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要润物细无声,发挥精神文化产品潜移默化的作用,运用各种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使之融入社会生活,让它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政策制度、法律法规、社会治理都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建立和规范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把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突出道德价值的作用。中华民族是一个传承美德的伟大民族,社会道德风气的好坏,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必须以正确的荣辱观为指导。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孟子云:“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有德,是修养,是文明,是基石;无德,是无信,是卑鄙,是自灭。当前全国上下讲文明、树新风已成为时代主旋律,重温家风、校训掀起浪潮。各地区各条战线涌现出一大批学雷锋做好事、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然而社会生活中也存在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现象,在树立荣辱观、加强道德建设方面,我们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对信念与实惠,奉献与索取,竞争与合作,效率与公平,社会责任与个人利益,向前看与向钱看,道德原则与市场经济原则等问题,许多人认识模糊,是非不清。拜金主义、炫富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滋长蔓延,少数人道德缺失,是非、善恶、美丑混淆。有的人见义不为、见死不救、为富不仁,有的人重金钱重实惠而轻名誉轻人格,有的甚至道德沦丧,无视祖训家教、乡规民约,有的企业和个人见利忘义,做出蠢事、傻事、坏事,甚至践踏法律。这些问题的出现和蔓延,对社会道德体系造成了冲击,损害了社会风气,也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人民群众对此强烈不满。为此,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

我们致力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秩序规范的经济,更是一种道德高尚的经济。我们现在最缺的资源,不是有形的物质,而是无形的道德。因此,唤醒全民的道德意识已刻不容缓。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和道德情感,培养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全民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高尚生活,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弘扬中华至德文化的主体,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向德的力量。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至德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至德文化是中华文化之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对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思想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以德化人、以德育人。认真汲取中华至德文化的思想精华,深入挖掘和阐发其讲仁爱、重民本、崇正义、尚和合、求大通、存小异、和为贵的厚重价值,使中华至德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

(作者:吴晓明,中共固始县驻郑州工作委员会书记)

热门标签:

版权所有:《检察风云》杂志社社会工作站 河南站
Copyright © 2018 - 2028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2021003551号-1
联系地址:郑州市金水区新闻大厦13楼 监督电话:0371-60222791 传真:0371-60222791